得:----------------1分 查看更多

 

題目列表(包括答案和解析)

[1]如圖1所示是用螺旋測微器測量一個小鋼球的直徑的示數(shù),此讀數(shù)應(yīng)是
8.600mm
8.600mm

[2]在“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”的實驗中,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 z,查得當?shù)氐闹亓铀俣萭=9.8m/s2,測得所用重物的質(zhì)量為1.00kg.實驗中得到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,如圖2所示.把第一個點記作O,另選連續(xù)的4個點A、B、C、D作為測量點,經(jīng)測量知道A、B、C、D各點到O點的距離分別為62.99cm、70.18cm、77.76cm、(85.73cm.根據(jù)以上數(shù)據(jù),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C點時重力勢能的減少量等于
7.62
7.62
J,動能的增加量等于
7.56
7.56
J.(取三位有效數(shù)字)

[3]將滿偏電流Ig=300μA、內(nèi)阻未知的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并進行核對.
(1)利用如下圖所示的電路測量電流表的內(nèi)阻(圖中電源的電動勢E=4V ):先閉合S1,調(diào)節(jié)R,使電流表指針偏轉(zhuǎn)到滿刻度;再閉合S2,保持R不變,調(diào)節(jié)R′,使電流表指針偏轉(zhuǎn)到滿刻度的
23
,讀出此時R′的阻值為200Ω,則電流表內(nèi)阻的測量值Rg=
400
400
Ω.
(2)將該表改裝成量程為3V的電壓表,需
串聯(lián)
串聯(lián)
(填“串聯(lián)”或“并聯(lián)”)阻值為R0=
9900
9900
Ω的電阻.
(3)把改裝好的電壓表與標準電壓表進行核對,試在答題卡上畫出實驗電路圖和實物連接圖.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[1]、(11分)某學生利用“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”的實驗裝置來測量一個質(zhì)量m=50g的重錘下落時的加速度值,該學生將重錘固定在紙帶下端,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,實驗裝置如圖所示.
(1)以下是該同學正確的實驗操作和計算過程,請?zhí)顚懫渲械目瞻撞糠郑?br />①實驗操作:
接通電源
接通電源
,釋放紙帶,讓重錘自由落下,
實驗結(jié)束關(guān)閉電源
實驗結(jié)束關(guān)閉電源

②取下紙帶,取其中的一段標出計數(shù)點如圖10(b)所示,測出相鄰計數(shù)點間的距離分別為S1=2.60cm,S2=4.14cm,S3=5.69cm,S4=7.22cm,S5=8.75cm,S6=10.29cm,已知打點計時器的打點間隔T=0.02s,則重錘運動的加速度計算表達式為a=
(s4+s5+s6)-(s1+s2+s3)
9T2
(s4+s5+s6)-(s1+s2+s3)
9T2
,代入數(shù)據(jù),可得加速度a=
9.60
9.60
m/s2(計算結(jié)果保留三位有效數(shù)字).
(2)該同學從實驗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重錘下落時的加速度比實際的重力加速度小,為了有效地縮小這個實驗測得的加速度與實際的重力加速度之差,請你提出一個有效的改進方法:
將鉤碼換成較大質(zhì)量的重錘或者實驗過程中讓鉤碼下落時紙帶盡量減小摩擦
將鉤碼換成較大質(zhì)量的重錘或者實驗過程中讓鉤碼下落時紙帶盡量減小摩擦

[2]、(7分)共點的兩個力的合成實驗中,(1)目的是驗證兩個共點力合成時遵循
平行四邊形
平行四邊形
法則.實驗時已提供的器材有:方木板、白紙、橡皮條、細繩套(兩個)、三角板、刻度尺、圖釘(多個)還缺少的必要的器材是:
彈簧秤(兩只)、鉛筆
彈簧秤(兩只)、鉛筆
.(2)在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實驗中某學生有如下操作步驟,試按合理的順序?qū)⒉襟E序號填在下面的線上:
DBCAFE
DBCAFE

A.只用一個彈簧秤,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結(jié)點拉到O點,記下彈簧秤讀數(shù)F和細繩方向.
B.把橡皮條一端固定在木板上,在橡皮條另一端栓上兩根細繩套(此端交點稱為結(jié)點).
C.用兩個彈簧秤通過兩個互成角度的細繩套拉橡皮條,使之伸長到一定長度,在白紙上記下結(jié)點位置O,同時記下兩個彈簧秤讀數(shù)F1、F2和兩根細繩方向.
D.把白紙釘在木板上.
E.改變F1、F2的大小和方向,重作兩次實驗.
F.用同一比例圖示F1、F2和F,作圖求出F1和F2合力F',比較F和F'得出實驗結(jié)論.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22. (1)用半徑相同的兩小球A、B的碰撞驗證動量守恒定律,實驗裝置示意如圖,斜槽與水平槽圓滑連接。實驗時先不放B球,使A球從斜槽上某一固定點C由靜止?jié)L下,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記錄紙上留下痕跡。再把B球靜置于水平槽前端邊緣處,讓A球仍從C處由靜止?jié)L下,A球和B球碰撞后分別落在記錄紙上留下各自的痕跡。記錄紙上的O點是重垂線所指的位置,若測得各落點痕跡到O點的距離:OM=2.68cm,OP=8.62cm,ON=11.50cm,并知A、B兩球的質(zhì)量比為2∶1,則未放B球時A球落地點是記錄紙上的_____點,系統(tǒng)碰撞前總動量p與碰撞后總動量p′的百分誤差=______%(結(jié)果保留一位有效數(shù)字)。

(2)一多用電表的電阻檔有三個倍率,分別是×1、×10、×100。用×10檔測量某電阻時,操作步驟正確,發(fā)現(xiàn)表頭指針偏轉(zhuǎn)角度很小,為了較準確地進行測量,應(yīng)換到______檔。如果換檔后立即用表筆連接待測電阻進行讀數(shù),那么缺少的步驟是______,若補上該步驟后測量,表盤的示數(shù)如圖,則該電阻的阻值是_______Ω。

(3)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利用圖1所示電路測量電池組的電動勢E和內(nèi)阻r。根據(jù)實驗數(shù)據(jù)繪出如圖2所示的R-圖線,其中R為電阻箱讀數(shù),I為電流表讀數(shù),由此可以得到E=_______V,r=_______Ω。   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(1)用游標為50分度的卡尺(測量值可準確到0.02 mm)測定某圓筒的內(nèi)徑時,卡尺上的示數(shù)如圖所示,可讀出圓筒的內(nèi)徑為_____________mm。

(2)現(xiàn)有一塊小量程電流表G(表頭),滿偏電流為50μA,內(nèi)阻約為800—850Ω,把它改裝成量程為1 mA的電流表。可供選擇的器材有:

滑動變阻器R1,最大阻值約20 Ω;

電位器R2,最大阻值約100 kΩ;

電阻箱R′,最大阻值9999 Ω;

定值電阻R0,阻值1 kΩ;

電池E1,電動勢1.5 V;

電池E2,電動勢3.0 V;

電池C3,電動勢4.5 V;(電池內(nèi)阻均不計)

標準電流表A,滿偏電流1.5 mA;

開關(guān)及導(dǎo)線若干。

①采用如圖甲所示電路測量表頭的內(nèi)阻,為提高測量精確度,可變電阻R應(yīng)選__________;電池正應(yīng)選__________。(填所選器材代號)

②若測得表頭內(nèi)阻為840 Ω,為改裝成量程為1 mA的電流表,則應(yīng)把一個阻值為_________Ω(取三位有效數(shù)字)的電阻與表頭__________聯(lián)。

③將改裝后的電流表與標準電流表逐格進行核對,在右邊方框中畫出所用電路圖,并在器材旁邊標注上所選器材代號,圖中待核對的電流表符號用A'來表示。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(1)某同學用游標卡尺測量某圓筒的內(nèi)徑如圖所示,其讀數(shù)為_____________mm.

(2)某同學做“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”實驗時,主要步驟是;

①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,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,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,

②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,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,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;

③用兩個彈簧秤分別鉤住繩套,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,使橡皮條伸長,結(jié)點到達某一位置O.記錄下O點的位置,讀出兩個彈簧秤的示數(shù);

④按選好的標度,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只彈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,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;

⑤只用一只彈簧秤,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,讀出彈簧秤的示數(shù),記下細繩的方向,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′的圖示;

⑥比較力F′與F的大小和方向,看它們是否相同,得出結(jié)論.

在上述步驟中:A.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;

B.遺漏的內(nèi)容分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.

查看答案和解析>>


同步練習冊答案
閸忥拷 闂傦拷